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在臉書粉專指出,最新研究顯示,口腔菌相的變化與胰臟癌之間存在密切關聯。研究發現,若口腔內壞菌比例過高,胰臟癌風險可能上升超過三倍,「嘴巴其實藏著胰臟的秘密。」

醫師張家銘近日在臉書粉專指出,最新研究顯示,口腔菌相的變化與胰臟癌之間存在密切關聯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張家銘指出,胰臟癌是目前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,五年存活率僅約13%,且多數患者在被診斷時已屬晚期。過去醫界已知吸菸、糖尿病、慢性胰臟炎等因素會提高罹病機率,但這些風險僅能解釋不到三成的病例。張家銘表示,這項研究針對超過十二萬人的口腔樣本進行分析,並追蹤近九年,終於揭露出另一條線索,來自口腔的細菌與真菌。
研究顯示,特定的牙周病菌,如牙齦卟啉單胞菌(Porphyromonas gingivalis)、節點棒狀桿菌(Eubacterium nodatum)與微小副單胞菌(Parvimonas micra),與胰臟癌風險上升有顯著相關。口腔真菌中的念珠菌屬,尤其是熱帶念珠菌(Candida tropicalis),同樣被發現與胰臟癌有關。這些微生物會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,影響胰臟細胞代謝與免疫環境,久而久之可能促進癌細胞生成與擴散。
張家銘解釋,這些壞菌不僅停留在牙齦,還可能透過血液或淋巴循環移動至胰臟,引發局部慢性發炎,「這條從口腔到胰臟的『細菌之路』,過去幾乎沒人注意。」研究團隊進一步建立了「微生物風險分數」(Microbial Risk Score),結果發現分數越高,胰臟癌的風險就越大,甚至可能超過三倍。
張家銘提醒,許多人會覺得早上起床嘴巴有怪味、舌苔厚、或刷牙時牙齦出血只是小問題,但事實上,這些都可能是口腔菌失衡、體內發炎的警訊,「這不是年紀大的正常現象,而是身體在給你警告。」
張家銘指出,糖分攝取過多、抽菸與熬夜是壞菌增生的主要推手。糖是細菌最愛的養分,抽菸會破壞口腔黏膜防禦力,而熬夜則使唾液分泌減少,降低自然抗菌能力。當這三項習慣交互作用,壞菌幾乎能「橫行無阻」。
相對地,多攝取富含多酚與益生菌的食物,像是綠茶、蔓越莓、優格與泡菜,能幫助重建口腔與腸道菌相平衡。張家銘表示,他觀察到許多患者在改善飲食與作息後,不僅口氣變清新,連腸胃狀況都明顯改善。
此外,張家銘也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牙齒清潔與口腔檢查。許多人往往等到牙痛才看牙醫,但那時往往已是牙周病惡化的階段。每半年洗牙一次,不僅能保護牙齒與牙齦,更可能是預防胰臟癌的關鍵一步。
張家銘最後提醒,預防永遠勝於治療,而健康的起點就在嘴巴,「身體不是突然生病的,它其實早就透過舌頭、牙齦、口氣在發出訊號。」當口腔菌相開始失衡,代表身體可能正朝發炎體質發展,而慢性發炎正是多數癌症的溫床,多刷一次牙、多喝一口綠茶、少一杯含糖飲料、多睡一個小時,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習慣,就是改變體質、預防疾病的起點。(CTWANT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