坣娜罹腦癌或胰臟癌?醫:元兇是紅斑性狼瘡!罹癌率暴增62%

分享:

藝人坣娜昨日傳出病逝消息,享年59歲。從一開始的紅斑性狼瘡、到胰臟癌,接著又有腦癌一說,由於坣娜個性低調,生前就對健康狀態封口,唯一可以證實的便是紅斑性狼瘡是舊疾。

坣娜昨日傳出病逝,但死因傳言很多,醫師認為元凶是紅斑性狼瘡。(圖/資料照)
坣娜昨日傳出病逝,但死因傳言很多,醫師認為元凶是紅斑性狼瘡。(圖/資料照)

基因醫師張家銘今(30)日發文表示,紅斑性狼瘡恐是癌症背後真正的凶手。張家銘寫道,「大家可能會有個疑問 : 紅斑性狼瘡不是免疫系統太強嗎?那為什麼還會得癌症? 這個問題,其實說出了紅斑性狼瘡(SLE)最關鍵的矛盾。這不是免疫系統變弱,而是它變得太緊繃、太過頭。就像警察太神經質,把自己人也當敵人打,結果反而讓真正的壞人有機可乘。」

張家銘說,這種「內部打內部」的免疫混亂,會造成慢性發炎、組織損傷、細胞突變長期累積,進一步增加癌症的發生機率。2022年《Frontiers in Oncology》期刊統整了全球將近25萬名SLE患者的資料,發現這群患者的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%,而因癌症死亡的風險也高出52%。

張家銘說,「這些數據讓我在面對SLE病友時格外謹慎,每次看診、安排檢查時,我都特別會去留意有無潛藏的癌症徵兆,因為這些風險不是抽象的數字,而是每一位患者真實需要面對與預防的挑戰。」

「不是單一器官,是全身一起發炎!」張家銘說,SLE引發的癌症風險不只出現在一個器官,而是「全身性」的。從血液、肝臟、肺部,到腎臟、子宮頸,幾乎沒有哪裡能倖免。

特別是下面這些癌症,發生率明顯提高

• 血液腫瘤:像淋巴瘤(風險高出5倍以上)、白血病、多發性骨髓瘤。

• 消化系統:包括肝癌、膽道癌、大腸癌、胰臟癌(這種癌症一發現常常已是末期)。

• 泌尿與生殖系統:腎癌、膀胱癌、子宮頸癌,還有比較少人注意到的陰道、外陰癌,風險也明顯升高。

• 其他:皮膚非黑色素癌、甲狀腺癌的風險也都變高。

胰臟癌它雖然在統計上風險不是最高,增加了1.4倍,但這是一種非常沉默、發現時往往已經太晚的癌症。紅斑性狼瘡患者長期發炎、服用免疫抑制劑,對胰臟的代謝功能都是負擔。

在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,胰臟受到的威脅並非來自單一因素,而是長期慢性發炎與代謝壓力的交錯。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會釋放干擾素與介白素(IL-6、IL-17),讓胰臟細胞處於反覆受損、修復、再受損的循環。每一次修復,都可能伴隨 DNA 的錯誤複製與突變累積。

紅斑性狼瘡的治療往往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。像類固醇能減輕免疫攻擊,但長期使用會降低身體辨識癌細胞的能力;而環磷酰胺則會在代謝中產生有毒物質 Acrolein,導致 DNA 損傷。

坣娜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,但長期使用會降低身體辨識癌細胞的能力。(圖/翻攝畫面)
坣娜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,但長期使用會降低身體辨識癌細胞的能力。(圖/翻攝畫面)

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,張家銘說,風險不是命中注定,而是可以被「生活習慣」調整的。

第一,吃得對很重要。

很多SLE患者會被藥物影響到腸道菌相、消化功能,這時候更要靠飲食來抗發炎。建議大家多吃抗氧化、抗發炎的食物,像地瓜葉、薑黃、綠茶、深色蔬菜、藍莓。蛋白質可以選擇優質來源,例如豆腐、魚類、蛋白粉。精製糖、炸物、含酒精的東西就盡量少碰,因為這些會讓身體的發炎指數升高,讓免疫系統更「暴走」。

第二,作息規律幫助調整免疫節奏。

紅斑性狼瘡的病人很常有睡眠障礙、疲倦,這會讓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。每天固定睡眠時間、起床時間,這些都能幫助免疫系統恢復平衡。

第三,情緒管理也是一種治療。

有些人會以為自己情緒波動、焦慮,是「心理太脆弱」,但其實SLE的慢性發炎會影響腦部神經傳導,讓情緒更容易受干擾。所以學習放鬆、呼吸練習、靜坐、冥想,不是「療癒玩具」,而是真正有醫學依據的免疫調節方式。

第四,預防性健檢與癌症風險篩查。

像是腹部超音波、肺部X光、婦科抹片、甲狀腺超音波、血液發炎與腫瘤標記(如CRP、CA19-9、CEA)等,都是早期發現的好工具。

SLE是一個不容易的病,它不是只有疼痛、皮疹,更是一場長期的身體對話。有時候它在吶喊「我需要休息」、有時候在提醒我們「你太壓抑自己了」。我們的免疫系統並不是敵人,它只是迷路了,需要被重新引導回健康的方向。

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

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!
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,趕緊搶頭香!